孫武經(jīng)典語錄大全
1、以近待遠,以佚待勞,以飽待饑。
2、用兵之法,十則圍之,五則攻之,倍則分之,敵則能戰(zhàn)之,少則能逃之,不若則能避之。
3、故三軍可奪氣,將軍可奪心。
4、其疾如風(fēng),其徐如林,侵掠如火,不動如山,難知如陰,動如雷震。
5、故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
6、善用兵者,役不再籍,糧不三載,取用于國,因糧于敵,故軍食可足也。國之貧于師者遠輸,遠輸則百姓貧;近師者貴賣,貴賣則百姓財竭,財竭則急于丘役。力屈中原、內(nèi)虛于家,...
7、昔之善戰(zhàn)者,先為不可勝,以待敵之可勝。不可勝在已,可勝在敵。故善戰(zhàn)者,能為不可勝,不能使敵必可勝。
8、夫未戰(zhàn)而廟算勝者,得算多也;未戰(zhàn)而廟算不勝者,得算少也。多算勝,少算不勝,而況無算乎!吾以此觀之,勝負見矣。
9、是故百戰(zhàn)百勝,非善之善也;不戰(zhàn)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10、凡治眾如治寡,分數(shù)是也;斗眾如斗寡,形名是也;三軍之眾,可使必受敵而無敗,奇正是也;兵之所加,如以碬投卵者,虛實是也。
11、勝可知,而不可為。 不可勝者,守也;可勝者,攻也。守則有余,攻則不足。善守者,藏于九地之下;善攻者,動于九天之上。
12、計利以聽,乃為之勢,以佐其外。勢者,因利而制權(quán)也。
13、兵者,國之大事也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
14、兵者,詭道也。故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,近而示之遠,遠而示之近。利而誘之,亂而取之,實而備之,強而避之,怒而擾之,卑而驕之,佚而勞之,親而離之。攻其無備,出其不意。此兵家之勝,不可先傳也。
15、凡用兵之法,全國為上,破國次之;全軍為上,破軍次之;全旅為上,破旅次之;全卒為上,破卒次之;全伍為上,破伍次之。
16、不戰(zhàn)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17、暑往則寒來,春還則秋至。今四境無憂,王恃其強盛,驕樂必生。
18、吾非欲自全,并欲全子。
19、知己知彼,百戰(zhàn)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勝一負;不知彼不知己,每戰(zhàn)必殆。
20、將聽吾計,用之必勝,留之;將不聽吾計,用之必敗,去之。
21、勢者,因利而制權(quán)也。
22、兵貴勝,不貴久。
23、善守者,藏于九地之下,善攻者,動于九天之上,故能自保而全勝也。
24、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趨下,兵之形,避實而擊虛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敵而制勝。故兵無常勢,水無常形。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,謂之神!
25、知己知彼,勝乃不怠;知天知地,勝乃不窮。
26、故知勝有五:知可以與戰(zhàn)、不可以與戰(zhàn)者勝;識眾寡之用者勝;上下同欲者勝;以虞待不虞者勝;將能而君不御者勝。此五者,知勝之道也。
27、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(zhàn),敗兵先戰(zhàn)而后求勝。
28、出其所必趨,趨其所不意。
29、善戰(zhàn)者,立于不敗之地,而不失敵之?dāng)∫病?/p>
30、凡戰(zhàn)者,以正合,以奇勝。
31、以近待遠,以佚待勞,以飽待饑。
32、始如處女,敵人開戶,后如脫兔,敵不及拒。
33、凡先處戰(zhàn)地而待敵者佚,后處戰(zhàn)地而趨戰(zhàn)者勞。
34、善戰(zhàn)者,求之于勢,不責(zé)于人,故能擇人而任勢。
35、殺敵者,怒也。取敵之利者,貨也。
36、古之所謂善戰(zhàn)者,勝于易勝者也。
37、故兵聞拙速,未睹巧之久也。
38、能而示之不能。用而示之不用。亂而取之,實而備之,怒而撓之。
39、故明君慎之,良將警之,此安國全軍之道也。
40、車雜而乘之,卒善而養(yǎng)之,是謂勝敵而益強。
41、戰(zhàn)勢不過奇正,奇正之變,不可勝窮也。
42、善者之戰(zhàn),無奇勝,無智名,無勇功。
43、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災(zāi)也。
44、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戰(zhàn)也,拔人之城而非攻也,毀人之國而非久也,必以全爭于天下,故兵不頓,而利可全,此謀攻之法也。
45、夫?qū)⒄?,國之輔也,輔周則國必強,輔隙則國必弱。
46、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: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,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,是謂縻軍。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,則軍士惑矣。不知三軍之權(quán)而同三軍之任,則軍士疑矣。三軍既惑且疑,則諸侯之難至矣。是謂亂軍引勝。
47、故知勝有五:知可以戰(zhàn)與不可以戰(zhàn)者勝;識眾寡之用者勝;上下同欲者勝;以虞待不虞者勝;將能而君不御者勝。此五者,知勝之道也。
48、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,非善之善者也;戰(zhàn)勝而天下曰善,非善之善者也。故舉秋毫不為多力,見日月不為明目,聞雷霆不為聰耳。古之所謂善戰(zhàn)者,勝于易勝者也。 故善戰(zhàn)者之勝也,無智名,無勇功,故其戰(zhàn)勝不忒,不忒者,其所措必勝,勝已敗者也。故善戰(zhàn)者,立于不敗之地,而不失敵之?dāng)∫病J枪蕜俦葎俣笄髴?zhàn),敗兵 先戰(zhàn)而后求勝。善用兵者,修道而保法,故能為勝敗之政。
49、兵法:一曰度,二曰量,三曰數(shù),四曰稱,五曰勝。地生度,度生量,量生數(shù),數(shù)生稱,稱生勝。故勝兵若以鎰稱銖,敗兵若以銖稱鎰。勝者之戰(zhàn)民也,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,形也。
50、凡治眾如治寡,分數(shù)是也;斗眾如斗寡,形名是也;三軍之眾,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,奇正是也;兵之所加,如以碫投卵者,虛實是也。
51、凡戰(zhàn)者,以正合,以奇勝。故善出奇者,無窮如天地,不竭如江海。終而復(fù)始,日月是也。死而更生,四時是也。聲不過五,五聲之變,不可勝聽也;色不過 五,五色之變,不可勝觀也;味不過五,五味之變,不可勝嘗也;戰(zhàn)勢不過奇正,奇正之變,不可勝窮也。奇正相生,如循環(huán)之無端,孰能窮之哉!
52、故善動敵者,形之,敵必從之;予之,敵必取之。以利動之,以卒待之。故善戰(zhàn)者,求之于勢,不責(zé)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。任勢者,其戰(zhàn)人也,如轉(zhuǎn)木石。木石之性,安則靜,危則動,方則止,圓則行。
53、以吾度之,越人之兵雖多,亦奚益于勝敗哉?故曰:勝可為也。敵雖眾,可使無斗。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,作之而知動靜之理,形之而知死生之地,角之而知有余不 足之處。故形兵之極,至于無形。無形,則深間不能窺,智者不能謀。因形而錯勝于眾,眾不能知;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,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。故其戰(zhàn)勝不復(fù), 而應(yīng)形于無窮。
54、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趨下,兵之形,避實而擊虛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敵而制勝。故兵無常勢,水無常形,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,謂之神。
55、凡用兵之法,將受命于君,合軍聚眾,交和而舍,莫難于軍爭。軍爭之難者,以迂為直,以患為利。
56、三軍可奪氣,將軍可奪心。是故朝氣銳,晝氣惰,暮氣歸。善用兵者,避其銳氣,擊其惰歸,此治氣者也。以治待亂,以靜待嘩,此治心者也。以近待遠,以佚待勞,以飽待饑,此治力者也。無邀正正之旗,無擊堂堂之陣,此治變者也。
57、故用兵之法,高陵勿向,背丘勿逆,佯北勿從,銳卒勿攻,餌兵勿食,歸師勿遏,圍師遺闕,窮寇勿迫,此用兵之法也。
58、凡用兵之法,將受命于君,合軍聚眾。圮地?zé)o舍,衢地交合,絕地?zé)o留,圍地則謀,死地則戰(zhàn)。涂有所不由,軍有所不擊,城有所不攻,地有所不爭,君命有所不 受。故將通于九變之地利者,知用兵矣;將不通于九變之利者,雖知地形,不能得地之利者矣。治兵不知九變之術(shù),雖知五利,不能得人之用矣。
59、是故智者之慮,必雜于利害。雜于利,而務(wù)可信也;雜于害,而患可解也。是故屈諸侯者以害,役諸侯者以業(yè),趨諸侯者以利。故用兵之法,無恃其不來,恃吾有以待也;無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。
60、故將有五危:必死,可殺也;必生,可虜也;忿速,可侮也;廉潔,可辱也;愛民,可煩也。凡此五者,將之過也,用兵之災(zāi)也。覆軍殺將必以五危,不可不察也。
61、凡處軍相敵:絕山依谷,視生處高,戰(zhàn)隆無登,此處山之軍也。絕水必遠水;客絕水而來,勿迎之于水內(nèi),令半濟而擊之,利;欲戰(zhàn)者,無附于水而迎客;視生處 高,無迎水流,此處水上之軍也。絕斥澤,惟亟去無留;若交軍于斥澤之中,必依水草而背眾樹,此處斥澤之軍也。平陸處易,而右背高,前死后生,此處平陸之軍 也。凡此四軍之利,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。
62、凡軍好高而惡下,貴陽而賤陰,養(yǎng)生而處實,軍無百疾,是謂必勝。丘陵堤防,必處其陽,而右背之。此兵之利,地之助也。
63、凡地有絕澗、天井、天牢、天羅、天陷、天隙,必亟去之,勿近也。吾遠之,敵近之;吾迎之,敵背之。
64、軍行有險阻、潢井、葭葦、山林、蘙薈者,必謹覆索之,此伏奸之所處也。
65、敵近而靜者,恃其險也;遠而挑戰(zhàn)者,欲人之進也;其所居易者,利也。
66、兵非益多也,惟無武進,足以并力、料敵、取人而已。夫惟無慮而易敵者,必擒于人。
67、夫地形者,兵之助也。料敵制勝,計險厄遠近,上將之道也。知此而用戰(zhàn)者必勝,不知此而用戰(zhàn)者必敗。
68、故戰(zhàn)道必勝,主曰無戰(zhàn),必戰(zhàn)可也;戰(zhàn)道不勝,主曰必戰(zhàn),無戰(zhàn)可也。故進不求名,退不避罪,唯人是保,而利合于主,國之寶也。
69、視卒如嬰兒,故可與之赴深溪;視卒如愛子,故可與之俱死。厚而不能使,愛而不能令,亂而不能治,譬若驕子,不可用也。
70、所謂古之善用兵者,能使敵人前后不相及,眾寡不相恃,貴賤不相救,上下不相收,卒離而不集,兵合而不齊。合于利而動,不合于利而止。敢問:“敵眾整而將來,待之若何?”曰:“先奪其所愛,則聽矣。”
71、兵之情主速,乘人之不及,由不虞之道,攻其所不戒也。
72、將軍之事:靜以幽,正以治。能愚士卒之耳目,使之無知。易其事,革其謀,使人無識;易其居,迂其途,使人不得慮。帥與之期,如登高而去其梯;帥與之深入諸 侯之地,而發(fā)其機,焚舟破釜,若驅(qū)群羊,驅(qū)而往,驅(qū)而來,莫知所之。聚三軍之眾,投之于險,此謂將軍之事也。九地之變,屈伸之利,人情之理,不可不察。
73、凡為客之道:深則專,淺則散。去國越境而師者,絕地也;四達者,衢地也;入深者,重地也;入淺者,輕地也;背固前隘者,圍地也;無所往者,死地也。
74、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。夫眾陷于害,然后能為勝敗。
75、凡火攻有五:一曰火人,二曰火積,三曰火輜,四曰火庫,五曰火隊。行火必有因,煙火必素具。發(fā)火有時,起火有日。時者,天之燥也;日者,月在箕、壁、翼、軫也。凡此四宿者,風(fēng)起之日也。
76、故用間有五:有因間,有內(nèi)間,有反間,有死間,有生間。五間俱起,莫知其道,是謂神紀,人君之寶也。因間者,因其鄉(xiāng)人而用之。內(nèi)間者,因其官人而用之。反間者,因其敵間而用之。死間者,為誑事于外,令吾間知之,而傳于敵間也。生間者,反報也。
77、凡軍之所欲擊,城之所欲攻,人之所欲殺,必先知其守將,左右,謁者,門者,舍人之姓名,令吾間必索知之。
人物資料
孫武(約公元前545年-約公元前470年):字長卿,齊國樂安(今山東省惠民縣)人,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、政治家,尊稱兵圣或?qū)O子(孫武子),被譽為“百世兵家之師”、“東方兵學(xué)的鼻祖”。
大約活動于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。由齊至吳,經(jīng)吳國重臣伍員舉薦,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,受到重用為將。他曾率領(lǐng)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,占領(lǐng)楚國都城郢城,幾近覆亡楚國。
其著有巨作《孫子兵法》十三篇,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,被譽為“兵學(xué)圣典”,置于《武經(jīng)七書》之首。他撰著的《孫子兵法》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、軍事學(xué)術(shù)史和哲學(xué)思想史上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,并在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軍事、文化、哲學(xué)等領(lǐng)域被廣泛運用。被譯為英文、法文、德文、日文,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(xué)典范之書。